韵器,茶与器千年的文化交融

李一清
2024-08-16
来源:山水道斋

  引言  

  茶,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,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传承。而与茶相辅相成的,是那些形态各异、独具匠心的茶器。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每一缕茶香,成为品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。

  

  从我2007年开始饮茶至今,已有十七载,亦花费较大的资金投入或当学费。我曾亲身使用过、细心鉴赏过,也与众多茶器结下了深厚的缘分。这些茶器中,有的古朴典雅,透露着岁月的痕迹;有的精巧别致,彰显着匠人的非凡匠心。而如今我创作《韵器》系列,正是我对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器皿的赞美与缅怀。

  

  《韵器》不仅聚焦于茶器本身,更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与故事。本系列主要涵盖我国的四大名陶、五大名窑以及各种陶瓷茶具等,每一款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。取名“韵器”,正是因为每一款茶器都蕴含着独特的雅韵之味,无论是陶器的沉稳厚重,还是瓷器的细腻典雅,都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。

  

  在这一系列中,我将用诗词的形式来展现各式茶器的美,同时深入剖析它们的材质、工艺以及历史文化背景。通过诗词的描绘,让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茶器的神韵与魅力。

  

  此外,《韵器》系列将与《二十茶诗》、《十六茶词》、《地方茶》、《茶道人生》四系列相互呼应,让在品味各种茶的同时,也能欣赏到与之相伴的茶器之美,共同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世界。希望这五个系列能展现茶人在品味茶香的同时,也能深入了解到中华茶文化的精髓,感受到每一款茶器所散发的独特雅韵之味。


  四大名陶  

韵器·汉宫春·紫砂.jpg

汉宫春·紫砂

文/李一清

  紫泥凝秀,形制彰瑰玮,砂壶奇美。非金非玉,案几砚边配随。匠心神工。玄纹显、云卷霞蔚。郁馨色,古韵今垒,沏茶舍斯其谁?

  细赏。陶艺列宗,惟紫砂冠异,一壶引悦。茶里风月,少了紫晖难醉。文人墨客,赞而赋,炳耀光垂。品清茗、心驰神往,灵犀骈追。

  

  炳耀:出自《为贞阳侯梁太尉与王僧辩书》,意指光明照耀,亦作“炳曜”;同样,它在《文心雕龙》中也有所出现,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原道》中的“文王患忧,繇辞炳曜,符采复隐,精义坚深”,这里的“炳曜”与“炳耀”同义,意指光明照耀。

  

  光垂:这里指一种流传久远、永载史册的意思。

  

  炳耀光垂:结合起来是鄙人自我创新的一个词汇。即:光辉照耀、永载史册的意思。亦对应前面“赞而赋”句作前题,故连起来就可释为:文人墨客的赞而赋文、或诗或词,象星斗一样光耀燦斓。

  

  在上一篇我写了《坭兴陶》,此次,自然不可或缺地要将笔触延伸至同样令我着迷的紫砂之上。尽管在紫砂的世界里,我仍是一名孜孜不倦的求知者,对其的了解尚需不断深耕与提升,但即便如此,我对其的热爱与痴迷却已溢于言表,真的是爱不释手。如今,我亦以此拙作言表爱之……

  

  紫砂,产自江苏宜兴,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,主要用于制作紫砂壶,也用于花盆、茶具、餐具、文具等。

  

  它结构致密,接近瓷化,强度较大,颗粒细小,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,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;紫砂泥色有多种,俗称“五色土”,主要包括紫泥、朱泥、段泥、黑泥、墨绿泥等,还有白泥、乌泥、黄泥、松花泥等各种色泽。烧成后色泽温润,古雅可爱,具有亚光效果。且还具双重气孔结构,透气不透水,能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,相对推迟茶叶的变质发馊;其可塑性好,制作时粘合力强,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,可以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。

  

  在起源上,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,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。紫砂壶在宋代逐渐兴起,明清时期制作工艺达到顶峰,涌现出时大彬、陈鸣远等制壶大师。现代紫砂壶制作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。

  

  我在使用紫砂壶泡茶时,它确实能保持茶叶的原有色、香、味不变,隔夜不馊。长期使用(一壶一茶情况下),亦能使茶味隐蕴,余香暗藏。

  

韵器·水龙吟·建水紫陶.jpg

水龙吟·建水紫陶

文/李一清

  铁胎金石凝精魂,水光镜面华绮。五彩山泥,匠心独运,建陶瑰丽。镂月裁云,镶金嵌玉,艺坛神笔。埏埴以为器,范金合土,神工缔,千秋继。

  禹贡九州盛品。建水陶、独步风气。无釉磨光,质若琼琚,品类丰丽。茗馨透瓷,禅心映穆,致谧雅意。满泓清茗香,金樽携绮,万法归一。

  

  埏埴以为器,范金合土:化用了《老子》中“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”的典故,意指古人通过揉和陶土做成器皿,比喻人们创造事物的智慧和才能。同时,“范金合土”则借指了陶瓷制作过程中金属与泥土的结合,与建水陶的金属质感和坚硬特性相呼应。

  

  禹贡九州盛品:则是对中国陶瓷历史的致敬。《禹贡》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,其中记载了九州各地的物产,包括陶瓷等工艺品。这里用以象征中国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建水陶在其中的独特地位。

  

  建水紫陶,别名滇南琼玉 ,源自云南省建水县特产。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,含铁量高,使成器硬度高,强度大,表面富有金属质感,叩击有金石之声。经无釉磨光,精工细磨抛光,质地细腻,光亮如镜。有“坚如铁、明如水、润如玉、声如磬”之誉。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,尤其注重装饰,它以书画镂刻、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,集书画、金石、镌刻、镶嵌、等装饰艺术于一身。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,有壶、杯、盆、碗、碟、缸、汽锅、烟斗、文房四宝等产品。

  

  它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,有着“宋有宋瓷,元有青花,明有粗陶,清有细陶”的发展脉络。烧制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,但其陶瓷生产的历史更为悠久,碗窑村在宋元时代就已能烧制一般陶器。

  

  它的表面富有金属质感,叩击时会发出金石之声,这种独特的音质也是其特性之一。经过无釉磨光后,建水陶的质地变得细腻,外观光亮如镜。这种处理工艺不仅提升了陶器的美观度,也增加了其实用性。

  

  在历史的长河中,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过风风雨雨。从最初的烟斗、茶具,到如今各式各样的实用器皿,每一件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。而其价值,不仅仅在于其实用性,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价值。特别是当谈及与书画艺术的结合时,更是让人赞叹不已。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,匠人们将传统的书法、绘画巧妙地融入陶器之中,使得每一件建水紫陶都成为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。

  

韵器·坭兴陶.jpg

玲珑玉·坭兴陶

文/李一清

  一方红土,匠心运,抟泥塑器。何须釉饰,悦展素雅风姿。拟比华滋玉质,天赋衍瑰宝,凤簪弗如。简约。蕴古光,乾廊之气。

  细琢精雕百序,五千年陶艺,集悦一体。天青云纹,古铜绿,藏家殊喜。倾心质朴器物,情难替。刻铭妙句,书配珠玑。坭兴陶,艺精湛,庶众爱矣。

  

  我是广西人,对坭兴陶方面也是有一定的了解。它起源于广西钦州,有着近5000年的历史。它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紫红陶土为原料,经过多道繁琐工序炼制而成。这两种泥料经过特殊处理和混合后,形成了坭兴陶独特的紫红色陶土。

  

  在制作过程包括选泥、炼泥、拉坯、修坯、雕刻、烧制和打磨等多道工序。其中,拉坯是将泥料置于陶轮上,利用 转 盘 的转速和手工技巧捏造出各种器型;修坯则是通过削薄和修平滑来达到设计要求;雕刻是坭兴陶的重要装饰手段,可采用浮雕、平雕等手法;烧制过程中,坯体会产生丰富的自然纹样和颜色变化,即“窑变”,这是坭兴陶的一大特色。也正是它的独特魅力之一,就是在不上釉彩的情况下,陶坯在烧制过程中会偶然发生色泽变化和出现意想不到的彩斑,这就是所谓的“烧炼出彩”或“窑变”。窑变是陶瓷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,它使得每一件坭兴陶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

  

  刚才说的东西泥,我也简单说一下:

  

  东泥,俗称五花泥,主要分布在广西钦州市钦江以东的地域,特别是大都村与低洼地带。其外观特征为致密质软,它属于软性泥土。颜色上,它呈现为尘白中略带金黄。此外,东泥含有较高的铁量和微量的石英砂。在陶品的成型工艺中,东泥因其可塑性及结合性强的特点,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它可以增加陶器的光滑度和油润感。

  

  西泥,也被称为紫红泥,主要分布在钦江以西的地域,特别是西岸的小山坡。其外观呈现为致密的块状,颜色为紫红色,并且质地相对较硬。与东泥相比,其可塑性及结合性稍差。为了增强西泥的可塑性,刚挖出的西泥需要在露天环境下堆放,并经过4至6个月的日照、雨淋和冰冻,使其达到风化状态。

  

  最后,在坭兴陶的制作中,西泥的硬度为陶器提供了“骨架”,与东泥的“肉”相结合,确保了陶器的坚固与耐用。

  

韵器·荣昌陶.jpg

念奴娇·荣昌陶

文/李一清

  荣昌古邑,陶风绮,造就一方珍器。秘色流辉,双妍色,滑如春水霞绮。细腻枣脂,明如亮镜,声若云磬逸。精魂熔铸,巧织窑火传奇。

  遥想大禹威仪,治水神龙助,玄龟载泥。沏茶壶中,观风月、寄思怀远神驰。形制奇异,柔光凝古韵,艺湛人喜。人间瑰宝,器载华夏古丽。

  

  秘色:指的是古代越窑的秘色瓷,以其釉色独特而著称,这里用以形容陶瓷的珍贵与独特。双妍色:指荣昌的红土、白土相织。

  

  荣昌陶,原产于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。是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一种,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在明清时代,荣昌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,特别是在清咸丰、光绪年间,开始生产细陶,并使用刻花和色釉装饰,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。到20世纪70年代,荣昌陶达到鼎盛时期,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,还远销到东南亚、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荷兰、挪威、芬兰、日本等国。

  

  江苏宜兴紫砂陶、云南建水紫陶、广西钦州坭兴陶、重庆荣昌安富陶这四大名陶,前三者我在前面已经浅略的发表,这里就不再复述了。当然我对荣昌陶的了解相对没有前面三者多。据所掌握到的,是它的胎体主要原料为本地独特的侏罗纪沉积黏土页岩,分红色和白色两种。烧制后胎体轻薄而质地坚硬,可以与瓷器媲美,颜色呈赭红色或象牙白。

  

  在其背后,听一些老板和在网上翻阅中有一段颇有趣味的传说。大概就是:相传,在帝尧时期,中原洪水泛滥,民不聊生,大禹奉命治水,他带着神龙与玄龟,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将洪水引入大海,拯救了苍生。而在这段传奇的治水过程中,玄龟背上的一块神泥意外落在了荣昌区的安富镇,这块浸透了大禹鲜血的神泥,便化作了荣昌地区特有的优质陶土。这个传说,我觉得不仅为荣昌陶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,更凸显了其与众不同的陶土质量与陶独特的质感和色泽。当这个传说融到每一件荣昌陶作品时,不禁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
  

  

  五大名窑  

韵器·汝窑.jpg

汝窑

文/李一清

南北珍品映碧空,古法今烧工艺妙。

瑪瑙釉色莹如玉,圆润馨罄祭红娇。

天青壁裂蟹鱼片,月白凝露女儿骚。

香茗凭添韵味厚,梦回大宋歌舞朝。

  

南北:指南宋与北宋。

  南宋官窑:胎体同样轻薄,但釉层较北宋汝窑更厚,有“厚釉薄胎”之称。釉色多为粉青、绿色、灰色、黄绿等,釉面光泽柔和,如玉般温润。南宋官窑瓷器的开片纹更为疏密有致,深浅不一,俗称“文武片”,增加了瓷器的艺术魅力。

  

  北宋汝窑:胎体较薄,胎色为香灰色,胎质细腻滋润,坚致紧密,被誉为“铜骨”。釉色以天青、粉青、天蓝色为主,釉质莹润,如堆脂,素静典雅,色泽滋润纯正。釉面有细密的开片纹,如蟹爪纹、冰裂纹等,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。

  

  汝窑起源于宋代,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。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“汝窑为魁”之称,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,也是中国北宋、南宋、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。

  

  汝窑瓷器的釉质为半乳状的结晶釉,对光色敏感,虽不是透明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。釉质稍厚处如凝脂,稍薄处如晨曦染红的薄云,整个釉面滋润柔和,有明显的酥油光泽,质感如蜡滴微淌。釉色基调为天青色,俗称“鸭蛋壳青色”,且随造型的转折变化,釉色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。

  

  在它的表面有蝉翼纹开片,纹路多呈斜裂开片,深浅相互交织叠错,具有排列有序的层次感,被形容为“似玉非玉胜似玉”。开片形状也似鱼鳞,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,有折光率,视觉效果好。

  

  釉面有大小不一的气泡,这是由于汝瓷因玛瑙入釉而产生的。这些气泡在光照下会反射出不同的效果,似晨星闪烁。汝窑瓷器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,支钉痕迹细小而规整,如同芝麻般大小,这是汝瓷烧制的特有工艺。

  

韵器·哥窑.jpg

哥窑

文/李一清

又赞宋瓷世称奇,鳝血悠久名远驰。

质地坚密色丰彩,釉面金丝铁线织。

别具风格千古秀,纹路流畅美无匹。

五窑之中独一档,传世一哥甚伦比。

  

  鳝血:源指哥窑瓷器上裂纹的颜色和形态,裂纹的颜色深红如鳝鱼血,因此得名。在瓷器上呈现出一种自然而又富有变化的美感,裂纹交织如网,如冰破裂,给人一种古朴典雅、韵味无穷的感觉。

  

  一哥:在这里,我趣指哥窑。

  

  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(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)之中,其产品历来珍贵,主要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。相传南宋时期,有章氏兄弟二人,哥哥名章生一,弟弟名章生二,兄弟二人各主一窑,分别烧造,哥哥为哥窑,弟弟为龙泉窑。这一传说增添了哥窑的神秘色彩。

  

  它的窑址至今不明,是陶瓷界的一大悬案。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推测,传世哥窑可能与宋代的修内司官窑有关,但至今未有定论。在1996年9月,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,经考古发掘和研究,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该窑址可能与传世哥窑有关,但争议仍存。

  

  在学术界存在多种说法,如认为是修内司官窑、浙江龙泉地区某一窑等,但至今未有定论。也有观点认为传世哥窑瓷器并非宋代烧造,而是元代的产物。这一争议增加了哥窑研究的复杂性。

  

  目前,传世之品均为宫中藏品,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。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灰青釉胆式瓶,高14.2厘米,口径2.2厘米,足径5.4厘米,通体施灰青色釉,釉面布满黑色大开片纹和黄色小开片纹,展现了哥窑瓷器的独特魅力。

  

  说到胎色多样,有黑、深灰、浅灰及土黄等多种。釉色以灰青为主,釉层为失透的乳浊釉,釉面有大小不等的开片花纹,形成独特的“金丝铁线”裂纹美感。造型端庄大方,古朴典雅。品类丰富,主要包括陈设用瓷和日常生活用瓷,如琮式瓶、鱼耳炉、盘、洗、杯等。亦有“紫口铁足”的特点,即口部露出紫色的胎骨,圈足露胎部分呈现铁褐色。釉面开片纹理自然,细小如鱼子的称之为“鱼子纹”,开片呈弧形的称之为“蟹爪纹”,开片大小不同的称之为“百圾碎”。

  

  现代哥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注重精细和创新。瓷器的釉色以灰青为主,釉面光泽温润如玉,呈现出一种独特的“酥油光”。这种光泽使得瓷器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,富有艺术感染力。开片是哥窑瓷器的独特装饰手法。现代哥窑瓷器上的开片纹理自然生动,大小不一,深浅相间,形成了独特的“金丝铁线”效果。这种开片纹理不仅美观大方,而且富有变化,体现了哥窑瓷器的独特魅力。

  

  这款哥窑品茗杯,伴我多年,金丝铁线纹路渐显,愈发喜爱,实乃心头之好。

  

  其它陶瓷  

韵器·青花瓷.jpg

青花瓷

文/李一清

唐宋元起衍青花,明清承传称瓷霸。

山水云烟神工笔,花鸟纹饰著古雅。

松风自然听隐韵,月露釉上渲轻纱。

先天造就一火铸,太极生机泄光华。

  

  青花瓷,又称白地青花瓷,简称青花,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,属于釉下彩瓷。它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,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,再罩上一层透明釉,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。钴料烧成后呈现蓝色,具有着色力强、发色鲜艳、烧成率高、呈色稳定等特点。

  

  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中晚期,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。唐代的青花瓷器处于初创阶段,标本较少,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;到了宋代,并未得到迅速发展,目前仅能从少量出土的瓷片中窥见一斑,其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与唐代相比并未有显著进步。不过在在元代达到成熟期,特别是景德镇的湖田窑成为元代青花的代表;在明代,却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,成为瓷器的主流。永乐、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胎釉精细、青色浓艳、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,成为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。明代晚期,青花绘画逐渐吸收了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,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;最后在清代则是的鼎盛时期,尤其是康熙时期,青花瓷器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。康熙青花色彩鲜艳透底,纹饰精细,色调层次丰富,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。然而,随着雍正、乾隆时期的到来,青花逐渐失去了康熙时期的艳丽,多为仿制和青花黄彩、金银彩为主。

  

韵器·郎红.jpg

沁园春•郎红

文/李一清

  郎窑殊荣,珍瓷列宗,典雅华雍。仙火助神工,器魂初醒,彩光协动,绝色时空。豇豆含春,桃花沁露,女娲遗石化瓷红。釉光璨,炼玉成精魄,魅影飞龙。

  遥想補天神话,光阴转,境梦溯迷朦。血色千秋独,化玉生光,秘语轻喃,情愫暗通。瓷中珍宝,惟韵难同,鼎火郎窖万古崇。独此韵,一抹红永昭,冠耀世中。

  

  郎窑红,也被称为郎红,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。它起源于清代,由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御窑厂烧制而成,因此而得名。其烧制时期主要在清代康熙年间(1705~1712年),是清代景德镇窑的重要发明之一。

  

  它的色彩绚丽,红艳鲜明,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。其色泽可与宝石红相媲美,被赞誉为“明如镜、润如玉、赤如血”。由于釉汁厚,高温下易流淌,成品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,形成旋状白线,即“灯草边”。底部边缘的釉汁流垂凝聚,颜色近于黑红。为了阻止流釉淌过底足,工匠会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,这是郎窑红瓷器的一个独特技法,被称为“脱口垂足郎不流”。其釉层有厚有薄,厚釉器被称为“牛血红”,色如牛血般深艳;薄釉器则被称为“鸡血红”,色彩如鸡血般鲜艳。此外,釉面上常有开片并伴有牛毛纹。

  

  当然,除了上述的“脱口垂足郎不流”特征外,还包括胎骨洁白细密、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、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等。除了传统的红釉外,还有粉红釉(美人醉釉)、孩儿脸釉、豇豆红釉、桃花片釉等变种。在烧制过程中,由于气氛控制的不同,还可能出现“郎窑绿”或“绿郎窑”以及“反郎窑”等变异品种。

  

  由于太艳,偶尔用用~~不过确实是很漂亮!!!

  

韵器·龙泉青瓷.jpg

龙泉青瓷

文/李一清

胎质细腻透莹光,釉厚光洁射翠芒。

静观器物心自定,神韵古朴意相藏。

清泉石上赏明月,细听瓷语述彩彰。

更将茶酒添雅趣,人间至宝独无双。

  

  龙泉青瓷,源自浙江省龙泉市。起源于三国两晋时期,盛于宋元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它是以中国浙江省龙泉市古代窑址为核心,并广泛影响了周边的华东、中南及西南地区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系统。

  

  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釉色著称。其釉色青如玉、明如镜、声如磬,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。据我目前所知,其根据胎质和釉色的不同,可分为哥窑和弟窑两种风格。

    

  首先,哥窑,前面我也发表过了(这里我就不在过多的叙述),它以紫口铁足、釉面开片为特色,釉层饱满,釉色包括粉青、梅子青等,开片纹理如冰裂纹、蟹爪纹等,显得古朴典雅。

  

  接着来说说弟窑,它则以白胎和朱砂胎青瓷为主,釉层丰润,釉色青碧,光泽柔和,具有晶莹滋润的美感。与哥窑的釉色相比,弟窑的釉色更为明亮、清新。可以说,它与哥窑几乎同时兴起。虽然这一名称可能让人误以为是与“哥窑”相对应的、由弟弟所烧的窑口,但实际上,这种称呼更多是用来区分两种不同风格的青瓷。在历史文献中,弟窑青瓷也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而广受赞誉。

  

韵器·建盏.jpg

建盏

文/李一清

建溪黑釉耀千秋,瓷面纹飾胜绣球。

出窑万彩犹星月,油滴千斑金沙秀。

杯中风情乾坤液,嘴里石泉响清流。

欲向苍穹觅诗意,盏内云海可禅求。

  

  建盏,源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,是一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瓷器茶盏。自晚唐诞生,至宋代达到鼎盛,甚至成为皇家御用的茶具。被誉为宋朝八大名瓷之一,它也是黑瓷的杰出代表。建盏的造型古朴且手感厚实,口大底小,形如漏斗,主要分敞口、撇口、敛口和束口四大类,且每一类都分为大、中、小不同尺寸。其釉色以深色调为主,如乌黑、青黑或紫色,釉面上的纹理则呈现出乌金、兔毫、油滴、鹧鸪斑等多种独特效果。据我所了解,它在制作工艺上,是以其独特的正烧法、厚重的铁胎以及高温下铁离子流动形成的独特花纹而著称。它不仅与宋朝的茶文化紧密相连,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对象,甚至对日本的茶道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

  在我日常饮茶的器皿选择中,我尤其偏爱白色或浅色调的茶具。对我而言,品茶的过程中,观察茶汤的色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茶汤的颜色,往往是我决定是否品尝以及评判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因此,虽然我对建盏也怀有深深的喜爱,但我并不常将它用作品茶的器皿。我更倾向于将建盏视为一种珍贵的收藏品,或是雅致的摆件,闲暇时细细把玩,偶尔才会拿来品茶,感受它所带来的别样韵味。

  

韵器·钧瓷.jpg

钧瓷

文/李一清

天上仙炉煉石猴,人间钧瓷窑变妆。

同是一火出奇物,造化天工异彩彰。

珍珠菟丝蟹爪纹,胭脂红殊鹦哥斑。

万般妖耀掌中赏,典雅风规悦真章。

  

  钧瓷,源自中国河南省禹州市,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更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。其始于唐,兴于宋,以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。北宋徽宗时期,官府在禹州市区东北部设立官窑,专为皇宫烧制贡瓷,因窑址邻近古代春秋战国的钧台,故得此名。且因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窑变效果,深受世人珍视,被誉为“黄金有价钧无价”。

  

  据我了解,钧瓷的工艺极其复杂,自古有“七十二道工序”之说。现代生产则简化为加工、造型、制模、成型、素烧、上釉、釉烧、检选等八大工序。每一道工序都需精心操作,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前功尽弃。它的窑变也极为奇特,有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窑变现象而著称。在烧制过程中,釉料中的铜质成分经高温氧化还原反应,形成胭脂红、海棠红、朱砂红、鸡血红、玫瑰紫、茄皮紫、葡萄紫、丁香紫等绚丽色彩。其中以朱砂红最为珍贵,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。且色彩之间彼此渗化,相映成辉。而在釉层里,常常可以形成闪闪发光的圆晶点,这些晶点如同珍珠般镶嵌在釉面上,颜色多样,包括红、白、蓝、绿等;亦有一种特殊的纹路,有观点认为它与“蚯蚓走泥纹”相似,但也有区别。菟丝子纹在钧瓷釉面上呈现出一种纤细、绵密的纹理,仿佛菟丝子缠绕其间,为钧瓷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效果。还有一种蟹爪纹,它是钧瓷釉面上的一种自然纹路,它就像大大小小的螃蟹在沙滩上爬过留下的爪印,若隐若现,错落有致。除了上述几种纹路外,钧瓷的釉面上还可能出现如蛛网般细密的纹路、冰裂般的裂纹等。这些纹路变化多端,有疏有密,有粗有细,为每一件钧瓷赋予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。

  

  刚才说了简单的历史与釉色纹路,当然在造型上,更添美感。其造型古朴端庄,器型规整,胎壁厚薄匀称。搭配丰富的釉色,极具视觉冲击。

阅读7215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