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朝《瘗鹤铭》(五个版本合集)

admin
2023-11-07
来源:坦腹斋

  《瘗鹤铭》,大字摩崖,南朝·梁(传)天监十三年(514年)刻,署名为“华阳真逸撰,上皇山樵正书。”由南北朝时期隐士华阳真逸为纪念随自己云游而仙逝的仙鹤所书。他将仙鹤葬在焦山下并写下此文进行凭吊。后又雇佣工匠将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,“瘗”是埋葬之意。《瘗鹤铭》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,中唐以后始有著录,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。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,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。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《瘗鹤铭》,被誉为“大字之祖”,是中华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,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、远及海外。自宋代《瘗鹤铭》残石被发现以来,历代书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,对它的时代、作者、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、探讨、论辩一直没有停止过,且至今未有定论,成为千古之谜。

  


  版本一  



  《瘗鹤铭》无论是书风还是记述习惯,都迥异于中国书法的传统,首先它没有留下任何朝代纪年的信息,甚至也没有留下作者真名,更为奇特的是它的行文顺序是从左到右,整篇文章文风飘逸,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六朝气息。字体浑厚古朴,仿佛楷书又带着隶书和行书意趣,字形大小悬殊,一笔一画毫不拘束,仿佛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生命自由舒张。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所拜谒、临摹。

 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大约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,题刻着《瘗鹤铭》的岩石,因遭雷击而崩裂滑坡坠入江中,石碑也裂为五段,自此《瘗鹤铭》就这样沉寂在了水底数百年的光阴。人们争相拜谒的同时,也带着深深的遗憾。因为自宋代以来,大家看到的只是断落的残碑,没有一个人看过铭文的全文。到了唐代,镇江金山寺内,一个无名僧人信手在一本佛经的背面抄录下了《瘗鹤铭》全文,并随手把夹藏着蝇头小字的佛经轻轻放回了藏经阁。这个僧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在昏黄油灯下信手书写的内容,为后世留下了《瘗鹤铭》原刻全文的唯一孤本。几百年之后,北宋学者刁越在金山寺去看佛经,无意间在一本佛经背后发现了瘗鹤铭文本的抄本,成为当时书法界一个重大发现。在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争论。 《瘗鹤铭》全文: “鹤寿不知其纪也,壬辰岁得于华亭,甲午岁化于朱方。天其未遂,吾翔寥廓耶?奚夺余仙鹤之遽也。乃裹以玄黄之巾,藏乎兹山之下,仙家无隐晦之志,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:相此胎禽,浮丘之真,山阴降迹,华表留声。西竹法理,幸丹岁辰。真唯仿佛,事亦微冥。鸣语化解,仙鹤去莘,左取曹国,右割荆门,后荡洪流,前固重局,余欲无言,尔也何明?宜直示之,惟将进宁,爰集真侣,瘗尔作铭。”

  

  版本二 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又到了北宋熙宁年间,焦山岛水域兴修运河时,工人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,经辨认,发现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水中的《瘗鹤铭》。《瘗鹤铭》的发现,令北宋书法界一片哗然,古朴自然的书风,无法归类的字体,字号大小不一,字序从左到右更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类,不具真名,不写纪年,一派飘逸的六朝之风,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倾慕与关注。随着《瘗鹤铭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,那个一千多年前,隐居小岛,伤心葬鹤,不具真名的作者,在有关碑文内容的世说纷纭中,却始终隐没在这个水雾弥漫的故事深处,只留给后人一个模糊的背影。

  

  版本三  


水前本(清)李国松旧藏明拓本

  





















  命运多舛,明洪武年间,焦山《瘗鹤铭》残碑再次消失了,这块碑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文人甚或痛心疾首的牵挂,始终没有退出它影响的舞台。清朝康熙五十二年春天,苏州知府陈鹏年携家眷到镇江闲居,船过焦山岛,他思绪万千。作为一个金石学家,他知道脚下的这滔滔的江水里,隐没着一个悄然挂心的悼鹤碑铭。康熙五十二年冬天,注定会成为《瘗鹤铭》发掘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,三个月的时间,陈鹏年共从江中打捞出残碑五块,文字已残断不全,仅有完整文字81个,残缺字12个。由于长期浸入江水中,字迹残缺伤损,但笔势开张,点划飞劲,依然保留着原碑的神采。打捞出的五块残碑,被移置焦山。《瘗鹤铭》的坎坷遭遇,愈显该碑的珍贵。《重立瘗鹤铭碑记》文中说道:“盖兹铭在焦山著称,殆千有余年,没于江者又七百年。”叙述了这段经过。

  

  版本四  


水后本(清)沈韵初旧藏清代出水后精拓本

  







  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,神态飞动,读之令人回味无穷。用笔撑挺劲健,圆笔藏锋,体法从篆隶中变化而来。结体宽博舒展,上下相衔,如仙鹤低舞,仪态大方,飘然欲仙,字如其名,表里一致,堪称书法杰作。北宋黄庭坚认为“大字无过《瘗鹤铭》”、“其胜乃不可貌”,誉之为“大字之祖”。宋曹士冕则推崇其“笔法之妙,书家冠冕”。此碑之所以被推崇,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,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;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,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。此碑的拓本及字帖久传国际,名震海内外,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。它既是成熟的楷书,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、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  

  版本五  












《瘗鹤铭》(杨澥双钩本)并跋之一

  


《瘗鹤铭》(杨澥双钩本)并跋之一(局部)

  


《瘗鹤铭》(杨澥双钩本)并跋之二

  


《瘗鹤铭》(孔广陶藏本)复原图

  


《瘗鹤铭》徐用锡跋水前本

  


曾熙 楷书临《瘗鹤铭》册

  


曾熙 楷书临《瘗鹤铭》

  


曾熙 楷书集《瘗鹤铭》六言联

  


曾熙 楷书临《瘗鹤铭》中堂

  


曾熙 楷书临《瘗鹤铭》中堂

  


李瑞清 集《瘗鹤铭》

  


李瑞清 评《瘗鹤铭》

  





















张大千 临《瘗鹤铭》册 1958年 上海博物馆藏

阅读14207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